您好,欢迎来到四川郫县豆瓣厂!
您当前的位置:豆瓣酱首页 > 豆瓣酱怎么吃 >

丁宝桢与宫保鸡丁的趣闻

文章来源:郫县豆瓣厂 添加时间:2017-06-13
  在中国四大菜系中的两大菜系川菜和鲁菜中,都有一道着名的菜---“宫保鸡丁”(又称“宫爆鸡丁”),而贵州人也把这道菜列入了贵州名菜。宫保鸡丁由鸡丁、干辣椒、花生米等炒制而成。 由于其入口鲜辣,鸡肉的鲜嫩配合花生的香脆,广受大众欢迎。 尤其在英国、美国等西方国家,在各中餐馆里几乎都能看到宫保鸡丁这道菜, 在外国人的心目中,这道菜几乎成了中国菜的代名词。

宫保鸡丁
 
  
  宫保鸡丁的制作并不复杂, 但却有多种不同的做法,以目前普遍流行的一种宫保鸡丁为例,主要制作原料主料是去骨鸡胸脯肉, 调料主要有花生米、白糖、醋、酱油、味精、肉汤、湿淀粉、花椒、姜、蒜、葱末、盐、酱油、料酒等。 主要做法是:将去骨鸡胸脯肉拍松,剞上 3ml 见方的十字花纹,再切成 2cm 见方的小块,加盐、酱油、湿淀粉拌匀。花生米炒熟晾凉后去皮, 将去籽干红辣椒切成 2cm 长的段。把白糖、醋、酱油、味精、肉汤、湿淀粉一同放在碗中调成芡汁。 净锅加底油烧热,先下入花椒,炸出香味后捞去花椒, 下入干红辣椒段迅速炒成棕红色,放入鸡丁炒散,烹入料酒炒一下,再加入姜、蒜、葱末炒出香味,迅速倒入调味芡汁,等汁沸后加入花生米,颠翻炒匀即成。 这道菜的特点是鲜香细嫩,辣而不燥,略带甜酸味道。 由于这道菜流传太广,在各地有很多不同的做法,还产生了将鸡丁演化为肉丁的宫保肉丁等。 宫保鸡丁传到西方后,西方人还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了一些改良,使之成为了符合西方口味的西式宫保鸡丁。
  
  说到“宫保鸡丁”这道菜的起源,就不能不提 到 晚 清 重 臣丁宝桢。 在中国近代史上,丁宝桢与曾国藩、李鸿章、 左宗棠、张之洞、沈葆桢等人同为“中兴名臣”. 丁宝桢生于 1820 年,字稚璜,贵州平远(今织金县)人。 道光二十三年举人,咸丰三年(1853 年),33 岁的他考中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, 从此步入仕途。 同治二年 (公元 1863年),43 岁的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,次年迁任布政使,同治六年(公元 1867 年)升为山东巡抚;光绪二年(公元 1876 年)擢升为四川总督。 光绪十二年(公元 1886 年),丁宝桢在成都逝世于任上。 着有《丁文诚公奏稿》、《丁文诚公遗集》等。
  
  丁宝桢在任山东巡抚及四川总督时, 面对内忧外患、国势日蹙、政治黑暗、乱象迭起的社会现实,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,兴修水利,株杀患逆,整顿吏治,兴办洋务,体恤民困,是当时颇有政绩的重臣和享誉全国的清官。 时人对丁宝桢的清风亮节推崇备至,赞其操守“清绝一世”. 丁宝桢有子五人,其中以丁体常最为出名,丁体常官至广东布政使,一生清廉自守,忧国忧民,也是晚清政坛上颇有清名的大臣。 丁宝桢如今在济南市有多位后人,如今每谈起丁宝桢,后人们都为有这位先人感到无比自豪。
  
  丁宝桢生活在中国历史发生大变局的时代,面对西方列强“船坚炮利”的现实,丁宝桢致力于“求富自强 ”的洋务运动 . 他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形势,痛斥“墨守纲常”的人。 认为中国要自强,必须学习西方,“精求武备”,“仿照外洋枪炮之巧如法制造”,这样才能“弃我之短,夺彼之长”. 1875年,丁宝桢以“靖海安边”为名,上奏清政府批准,在济南北郊新城择地 300 亩建山东机器局, 引进国外机器设备,制造火药、马梯尼洋枪,成为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 的典范。 1876 年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,又借鉴山东机器局的经验,创办了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---四川机器局。 山东、四川机器局的创办,成为两省近代工业的开端。
  
  1869 年 ,丁宝桢在山东济南创办尚志书院 ,俗称尚志堂。 就学者除学习儒学外,还学习天文、地理、算术。 该堂曾刊刻的书籍,称尚志堂版,在国内享有盛誉。 至今,在济南市趵突泉公园,尚志堂建筑仍存。 丁宝桢还创办了近代山东最早的官书局---山东书局。 该局最着名的刻本 《十三经读本》则是由丁宝桢亲自参与校勘的。
  
  1886 年 ,66 岁的丁宝桢死于 四川总督任所 .由于他的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教, 这位封疆大吏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,只好上奏朝廷:“所借之银,今生难以奉还,有待来生含环以报”. 丁宝桢去世后,光绪帝动容而称“遽闻溘逝,悼惜殊深”,追赠他为“太子太保”,谥文诚公,准予在山东、四川、贵州建立祠堂纪念他。 礼部尚书李端芬更是感于其功德胆识情操,把他与曾国藩、左宗棠等同推为中兴名臣。
  
  丁宝桢在山东做了近 10 年的巡抚,深受山东人民的爱戴。 丁宝桢去世的消息传出后,山东父老十分悲恸, 请求朝廷将丁宝桢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。 由于丁宝桢一生为政清廉,丧归时,靠僚属集资方成行。 灵柩运至济南,当时士绅百姓争相“郊野祭吊”. 丁宝桢遗体在济南华山南坡与先逝的前妻合葬。 前山东巡抚阎敬铭亲撰的《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赠太子太保四川总督丁文诚公墓志铭》,刻立于墓前,以昭后人。 一个外乡人,被山东视为“贤良”,即使在他离开山东十年后,山东人民还恳请将他归葬山东为他立祠祀奉, 丁宝桢为官之清正由此可见一斑。 后人为其作传时评价他“至今言吏治者,常与沈葆桢并称,尤励清操”,这在晚清封建官僚中是少见的。
  
  丁宝桢一生做过的两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,青史留名。 一件事是他是宫保鸡丁这道菜的创始人, 另外一件事是他杀了慈禧太后宠信的大太监安德海,当时震惊了朝野,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着各种传说。
  
  丁宝桢诛杀大太监安德海的事,被载入《清史稿》。据《清史稿》中的《丁宝桢列传》记述:“安德海者,以奄人侍慈禧太后,颇用事。 八年秋,乘楼船缘运河南下,旗缯殊异,称有密遣。 所过招纳权贿,无敢发者。至泰安,宝桢先已入告,使骑捕而守之。安德海犹大言,谓:”汝辈自速辜耳! “传送济南,宝桢曰:‘ 宦竖私出,非制。 且大臣未闻有命,必诈无疑。 ' 奏上,遂正法。 ”尽管这段记载只有区区 140字,但在《清史演义》、《同治皇帝》等野史、小说中,该故事已被演绎出诸多版本。 最精彩的当数“前门接旨,后门斩首”的故事。
  
  话说清朝同治年间,因同治皇帝年幼,由慈安与慈禧两宫皇太后 “垂帘听政”. 同治八年(1869年)秋天,慈禧太后派其宠爱的贴身太监、小名“小安子”的安德海南下江浙置办龙衣。 安德海携带娈童歌伎,乘龙船顺运河南下,一路上耀武扬威作威作福,公然巨额索贿,大肆搜刮民脂民膏,沿途当地官吏不敢怠慢,搞得地方鸡犬不宁。 同治皇帝得到这一消息后,便与慈安太后、载淳等人商量,准备趁这个机会,把依仗慈禧的权势弄权纳贿、排除异己、干预朝政的小安子除掉。 可是找谁好呢? 数来数去,想到了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。 于是背着慈禧密谕丁宝桢 “严密查拿, 令随从人等指正确实,毋庸审讯,即行就地正法。 ”生性廉洁刚烈的丁宝桢接到密旨后,经过几天的跟踪,终于在泰安境内将安德海拿下,星夜解送济南,并火速上报慈安太后,慈安太后于是以清朝法律“内宫太监私自出宫有违祖训, 凡有发现外出者由当地官员就地处死”为依据,下诏让丁宝桢处死安德海。 可就在此时, 慈禧太后发来的要求释放安德海的懿旨也送到了山东巡抚衙门。 丁宝桢果断地决定 “前门接旨,后门斩首”,在前门接旨的同时,从后门将安德海拉出斩首。 等丁宝桢接旨后被要求奉旨释放安德海时, 安德海已经人头落地。 既然生米做成熟饭,慈禧太后最后也奈何不得。
  
  丁宝桢杀了安德海, 却没有因此受到慈禧太后的追究,这里还有一个传说。 据说当时民间有个流传很广的传闻,说安德海是个“去势”(即阉割)不完全的假太监, 而慈禧太后在深宫中深感寂寞,于是和安德海勾搭成奸, 正因为两人有了私情,所以慈禧太后才会对安德海倍加宠爱。安德海被诛杀后,丁宝祯下令将安德海暴尸三天,人们纷纷前往观看安德海的尸体,发现安德海确确实实是个已经“去势”的真太监,于是民间流传的慈禧太后和安德海勾搭成奸的传闻不攻自破,客观上还了慈禧太后的清白。 这事禀报给慈禧太后后,虽然慈禧太后心里很不是滋味, 但因安德海太监私自出宫有违祖训,按律当斩,无奈还得给丁宝祯予以嘉奖。
  
  不管这个传说是否真实, 丁宝桢智杀安德海的惊人之举当时震惊满清朝野, 博得天下交口称赞。 李鸿章闻讯后,“矍然而起,传示幕客,字呼丁公曰:' 稚璜(丁宝桢字)成名矣! ”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告诉薛福成:“吾目疾已数月,闻是事,积翳(白内障)为之一开。稚璜豪杰士也!”但丁宝桢也因此而遭到慈禧的忌恨。 此后,丁宝桢虽屡有建树,却反遭弹劾,根源就在于此。
  
  后来, 人们把丁宝桢接密旨的地方称为密旨殿,济南号称泉城,城内泉水众多,其附近的泉子也堂而皇之地叫做“密旨泉”了。 因“密旨”与“蜜脂”同音,时间久了,以讹传讹,“密旨泉”就成了“蜜脂泉 ”. 如今 ,在济南市共青团路中段路北 ,五龙潭公园西侧的关帝庙内,有一处名泉叫“西蜜脂泉”,传说就是“丁宝桢智斩小安子”的地方。
  
  关于宫保鸡丁这道菜的起源,还有一个故事。传说丁宝桢是位美食家,喜爱烹调。 在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,一天,他带一家仆去济南大明湖一带微服私访。 天近中午十分,正觉腹中饥饿,突然闻到一股香味从附近一农家院中飘出, 于是信步走进院中。只见一中年汉子正在灶房内炒菜。丁宝桢连忙走上前问汉子炒的是何菜, 汉子答道:“爆炒鸡丁”. 汉子热情地让他品尝一下,丁宝桢尝了一口,味道十分鲜美,连忙又问道:“既为鸡丁,为何却这般鲜嫩? ” 汉子答道:“此乃取当地笨鸡鸡脯肉切丁,而外薄裹淀粉糊,以利于快熟且可防味泄,再配以花生、胡椒,加上甜酱、盐、南酒、葱、姜、蒜、味精等调料,经旺火爆炒而成。 成品色泽红亮,鸡丁细嫩,花生米酥脆,咸鲜香辣,佐酒下饭均宜。 ”丁宝桢取出盘中一粒花生放入口里细细咂摸, 果真是别有滋味。 这道菜令丁宝桢回味悠长,走时百般不舍,他记准了地方,回府不久就遣人重金把汉子聘为家厨。 以后每当有客人来访,必用此道菜为压轴菜款待宾客,客人百吃不厌连称美味,这道菜也因此成为鲁菜的看家菜之一。
  
  后来,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,临行前他征求汉子意见,汉子感其恩德,遂携带家眷一起随丁宝桢到了四川,进而把爆炒鸡丁这道菜带到了四川,这位家厨以后入乡随俗, 与四川人嗜辣的习俗相结合, 对这道菜加以改进, 在菜里添加了辣椒和花椒,用白糖酱油和湿芡取代了甜酱,使这道菜色泽更清亮,味道更杂揉,花生香脆,鸡丁鲜嫩,做出了川味的爆炒鸡丁。 这道菜的烹制方法以后流传出去,由于很受欢迎,多家餐馆酒店纷纷仿制,后人更将其发展成为川菜的一绝。
  
  丁宝桢去世后,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,追赠他为“太子太保”,别称“宫保”,后人也就称呼丁宝桢为“丁宫保”. 为了纪念丁宝桢,人们就把丁宝桢发明的这道菜命名为“宫保鸡丁”. 以后,“宫保鸡丁”被四川当地官员作为贡菜进献给皇帝,正式进军北京,发展成为御用的名菜之一。 由于丁宝桢为官清廉,是当时的名臣,贵州人民也都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清官而感到自豪, 也将这道菜列入贵州名菜之中。 而且贵州人还说,其实在咸丰三年丁宝桢中进士之前就有这道菜了, 正宗的宫保鸡丁诞生在贵州。 如今,“宫保”这一叫法在贵州菜中极为广泛,有宫保腰花、宫保菊红(鸡肾)、宫保田鸡、宫保肚仁、宫保兔丁等。
  
  时过境迁,如今,很多人已不知“宫保”是什么意思,由于宫保鸡丁这道菜是爆炒鸡丁,一些人更是想当然地把“宫保鸡丁”写成了“宫爆鸡丁”,虽是一字之差,却改变了纪念丁宝桢的初衷。 但写得多了,宫保鸡丁也就又有了“宫爆鸡丁”的称呼。

厂长直销电话

18980566811

相关文章